一、影像学检查(核心手段)
1. 超声与超声造影
普通B超是经济、无创的初步筛查工具,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通过观察病灶"快进快出"的血流特征(动脉期快速强化、门脉期快速消退),显著提高肝癌诊断准确性,尤其适合2cm以上病灶的鉴别。
2. 增强CT/增强MRI
增强CT和磁共振(尤其是普美显增强MRI)能清晰显示肝癌的典型特征: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洗脱"表现。普美显对≤1cm的微小病灶鉴别效果突出,同时可评估肝硬化背景(如肝脏边缘毛糙、脾大等)。
3. PET-CT/PET-MRI
除定位肝脏病灶外,还可全身扫描排查转移灶,但价格较高且需权衡造影剂影响。
二、血清学标志物(辅助诊断)
甲胎蛋白(AFP):特异性较高,若持续>μg/L且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后,强烈提示肝癌。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其他非特异性指标(如CEA、CA199)需结合临床判断。
三、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穿刺活检:当影像学和血清学结果不明确时,需通过超声/CT引导下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尤其对不典型病灶或需区分原发/转移性肝癌时必不可少。
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筛查(如乙肝/丙肝患者)建议每6个月联合AFP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行增强影像。
- 诊断需综合评估:中国肝癌多与肝炎相关,需结合肝炎标志物(如HBsAg阳性)、肝硬化背景及典型影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