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引起高血压的抗肿瘤药物
1. 小分子靶向药物
安罗替尼、阿帕替尼、瑞戈非尼等抗血管生成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信号通路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部分EGFR抑制剂(如仑伐替尼)的高血压发生率较高(≥3级达17.2%)。
2. 大分子单抗
贝伐珠单抗(抗VEGF单抗)是典型代表,需密切监测血压。
二、高血压分级与管理策略
1. 分级标准
一级高血压(轻度):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如低盐饮食、运动;若无效则启动单药降压。
二级及以上:需联合用药,优先选择钙拮抗剂(如地平类)或利尿剂。
2. 特殊人群处理
肾上腺肿瘤相关高血压:首选螺内酯(醛固酮拮抗剂),但需注意男性乳腺发育等副作用。
靶向治疗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可考虑换用双抗类药物(如PD-1/VEGF双抗AK112),其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单药联合方案。
三、新型药物与临床进展
1. 低血压风险替代方案
双特异性抗体(如卡度尼利单抗)或ADC药物(如YL201)在部分肿瘤中显示疗效且高血压副作用较低。
临床试验中的PM8002(PD-L1/TGF-β双抗)对微卫星稳定型实体瘤患者疾病控制率达58%,可能成为未来选择。
2. 个体化用药建议
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尤其在使用上述药物初期。
- 严重病例需多学科会诊,权衡抗肿瘤疗效与心血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