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抗肿瘤的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综述

肺部肿瘤 2025-07-17 19:18肺癌治疗www.zhongliuw.cn

高血压与肿瘤治疗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高血压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多种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或加重高血压。本综述将从抗高血压药物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抗肿瘤药物引发高血压的机制及管理策略、以及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降压药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这一交叉领域的现状与进展。

肿瘤患者中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基础治疗原则

高血压在肿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这既与普通人群高血压的高患病率有关,也与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某些癌症如肾细胞癌和结直肠癌更容易诱发高血压,而多种抗肿瘤药物也可引起高血压或导致原有高血压恶化。

肿瘤患者高血压管理的核心原则包括:

  • 风险评估: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和其他高危合并症确定干预阈值
  • 目标设定:多数情况下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6
  • 药物选择:需考虑抗肿瘤治疗方案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 监测频率:治疗初期需更频繁监测,特别是使用特定抗肿瘤药物期间]
  • 传统抗高血压药物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肿瘤患者的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与普通人群相似,但需特别考虑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合并症。常用药物类别包括: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 机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优势:对蛋白尿患者有额外保护作用
  • 注意:有研究提示长期使用ACEI可能增加肺癌风险,需权衡利弊
  • 2.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

  • 代表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等
  • 特点:疗效确切,与多数抗肿瘤药物无显著相互作用
  • 研究显示:拉西地平可能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增强抗肿瘤免疫
  • 3. 噻嗪类利尿剂

  • 适用情况:容量负荷过重患者
  • 注意事项:需监测电解质,尤其与铂类药物联用时
  • 对于肾上腺肿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药物选择需针对病因:醛固酮增多症首选螺内酯,嗜铬细胞瘤则需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

    抗肿瘤药物诱发高血压的机制与管理

    多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VEGFI)最为常见。

    主要致高血压的抗肿瘤药物类别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VEGFI)

  • 代表药物:贝伐单抗、舒尼替尼、帕唑帕尼等
  • 机制:抑制VEGF导致微血管稀疏、一氧化氮减少、内皮素-1增加
  • 特点:发生率高达20-80%,多在治疗早期出现
  • 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

  • 代表药物:安罗替尼、普拉替尼、塞普替尼
  • 数据:安罗替尼高血压发生率达56.2%,其中3-4级占13.7%
  • 特点:可能与疗效正相关,需谨慎管理而非简单停药
  • 3. 蛋白酶抑制剂

  • 代表药物:卡非佐米、硼替佐米
  • 主要见于多发性瘤治疗
  • 4. 铂类化合物

  • 代表药物:顺铂、卡铂
  • 特点:可能引起长期血压影响
  • 抗肿瘤药物相关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对于安罗替尼等TKIs药物引发的高血压,防治建议包括:

  • 治疗前评估:既往高血压患者需充分控制血压后再开始抗肿瘤治疗
  • 监测方案:用药6周内每日监测,之后每周2-3次
  • 分级干预
  • 1级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限盐、减重、运动等)
  • ≥2级高血压:启动药物治疗,必要时调整抗肿瘤药物剂量
  • VEGFI相关高血压管理要点:

  • 基线血压控制至关重要
  • 首选ACEI/ARB或CCB类降压药
  • 避免急剧降压影响肿瘤灌注
  • 具有抗肿瘤潜力的降压药物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传统降压药物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地那非的免疫调节作用

  • 原用途:治疗肺动脉高压和勃起功能障碍
  • 新发现:通过抑制PDE5恢复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 证据:动物模型中显示抑制肿瘤生长效果
  • 拉西地平的免疫代谢调节

  • 机制:抑制IDO1酶活性和表达,调节色氨酸代谢
  • 效果:激活效应T细胞,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
  • 应用前景:可能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增强化疗效果
  • 其他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降压药

  • 螺内酯:在特定癌症模型中的研究
  • β受体阻滞剂:对某些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 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其抗肿瘤应用
  •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与抗肿瘤治疗

    老年肿瘤患者

  • 特点:常合并多种慢性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
  • 用药注意:从低剂量开始,优先选择CCB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 接受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

  • 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引起独特心血管毒性
  • 管理:密切监测血压,警惕心肌炎等不良反应
  • 肿瘤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者

  • 重点:关注抗肿瘤药物的迟发性心血管效应
  • 建议:定期评估血压和靶器官损害
  • 未来展望与2025年新药动态

    高血压和肿瘤治疗领域均在快速发展,2025年值得关注的进展包括:

    1. 高血压新药

  • 阿普西坦:双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新选择
  • 沙库巴曲阿利沙坦钙片: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双重机制
  • 2. 抗肿瘤药物研发

  • 靶向治疗:针对ROS1、ALK、MET等基因的新药不断涌现
  • 双特异性抗体:如靶向VEGF/PD-1的依沃西单抗
  • 3. 联合治疗策略

  • 降压药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
  •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总结与临床实践建议

    高血压与肿瘤治疗的交互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临床实践中建议:

    1. 治疗前全面评估:包括心血管风险、肿瘤类型和计划方案

    2. 个体化药物选择:基于抗肿瘤药物特性、合并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3. 密切监测:特别在抗肿瘤治疗初期和方案调整期

    4. 及时干预:对出现的高血压早期积极处理,避免影响抗肿瘤治疗

    5. 长期随访:关注迟发性心血管效应

    未来需要更多研究阐明高血压与肿瘤的分子关联,优化联合治疗策略,最终改善肿瘤患者的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

    上一篇:什么为肿瘤 什么肿瘤会引起D二聚体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