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中山六医生团队又有新突破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持续稳定增长,其预后受到肿瘤不同分子分型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诊断、治疗以及预测消化道肿瘤的预后,挖掘更多的分子标志物及相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消化道肿瘤代谢调控领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方乐研究员团队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连续突破,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依托其卓越的研究成果,方乐研究员和邹邵敏博士后均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近年来共获得了六项这样的资助。
团队合照中的核心成员包括杨紫青、邹邵敏、方乐和谢蕴灵。他们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揭示了CSN6可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化疗耐药机制。该研究发现,CSN6通过泛素化调控DDX5-PHGDH轴,影响核苷酸合成,最终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和耐药。方乐团队还通过构建CSN6敲除鼠等动物模型,证实了CSN6在结直肠癌进展和耐药中的关键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方乐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BAF53A与胃癌治疗的论文。ACLT6A(BAF53A)作为SWI/SNF表观遗染色质调控复合物的重要亚基,在多种癌症中扮演关键角色。方乐团队发现ACLT6A在胃癌中高度表达,并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其在胃癌进展中的促进作用。机制研究揭示,ACLT6A通过重编程谷胱甘肽代谢来促进胃癌进展,并抑制胃癌细胞的铁死亡。该团队还发现了ACTL6A与转录因子NRF2的结合,进而促进GCLC的转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靶点,也为临床治疗的改进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方乐团队的杰出贡献为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Cell Death & Disease探索ACTL6A与铁死亡关系研究新进展
近日,一项重磅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揭示了ACTL6A在铁死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者构建了ACTL6A结构域删除质粒,发现其疏水区(HR)结构域在调控GCLC表达和铁死亡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疏水区结构域的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ACTL6A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了深入研究ACTL6A的实际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PDX),对比了ACTL6A高或低表达的病例对GCLC抑制剂BSO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ACTL6A高表达的PDX病例对BSO更加敏感。临床标本中的数据显示,ACTL6A和GCLC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ACTL6A在铁死亡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该研究由杨紫青博士和邹邵敏博士后共同主导,方乐研究员、李孟鸿教授和康亮主任医师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ACTL6A在铁死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BAF53A与肠癌治疗研究的新洞察
另一项研究聚焦在BAF53A与肠癌治疗的关系上。通过对结直肠癌样本中BAF53A的表达进行检测,研究者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BAF53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这一发现表明BAF53A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高表达的BAF53A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生。DUSP5是ERK 1/2的特异性内源性磷酸酶,在CRC中表达水平较低。研究者发现BAF53A与DUSP5的表达呈负相关。机制研究显示,BAF53A可与P63相互作用,降低DUSP5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ERK1/2的磷酸化。这一发现为BAF53A-DUSP5-ERK1/2轴作为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由杨紫青博士、黄丹丹和蒙曼琦共同主导,邹邵敏博士后、陈泓磊副主任医师和方乐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BAF53A在肠癌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让我们期待他们的后续研究能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唐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