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六院骆衍新、禹汇川团队研究成果助力直肠癌NCCN指南改进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禹汇川研究团队在直肠癌诊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其研究成果被美国官方癌症网络期刊JNCCN在线发表。该研究指出,当前基于CEA的直肠癌治疗后监测方案在基线CEA正常的患者中存在不足。该院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川担任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申鼎为第一作者。
癌胚抗原(CEA)作为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具有无创性、标准化及成本低等优点,在消化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疗效评价与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CEA的检测尤为重要。
NCCN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学术组织之一,其发布的NCCN指南是全球肿瘤临床实践应用最广泛的临床指南。根据指南推荐,CEA检测是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临床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对于术前CEA正常的直肠癌患者,通过术后CEA升高来判断肿瘤复发转移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山六院作为全国最大的胃肠道肿瘤诊疗中心之一,拥有多项转化落地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庞大的数据库随访系统,为这项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结果显示,基线CEA正常的直肠癌患者,CEA监测肿瘤复发的敏感度较低。目前以CEA为基础的术后随访方案在这类患者中存有明显不足。研究团队提出了“CEA分层监测方案”,针对不同CEA基线值的患者推荐不同的随访监测方案。
研究团队还定义了一种新的肿瘤类型CEA转化肿瘤。这类肿瘤约占复发性直肠癌的四分之一,主要特征包括治疗前基线CEA阴性和治疗后复发时CEA阳性。这一发现有望为直肠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成果不仅为全球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展示了我国在直肠癌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实力。深度研究揭示:CEA转化复发性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生物学特征更为恶劣,远期生存结局堪忧(图6)
图示数据展示了CEA转化肿瘤患者的远期生存结局,这一发现为国内外权威结直肠癌指南的直肠癌随访方案更新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一研究不仅仅揭示了直肠癌的新现象,更是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了全新的视角。研究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成功获得了这些宝贵的数据和结论。他们的成果,或许将成为未来医学领域的重要参考。这项研究可能会为未来直肠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研究团队风采:中山六院骆衍新、禹汇川团队合照(图7)
他们是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他们通过合作与努力,不断在医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此次的研究成果,是他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JNCCN上,链接为:[